深圳: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深圳: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发令枪响,全速起跑!”跑起来,争一流。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首批266个总投资约3295.3亿元的重大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市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这项首要任务,到处呈现火热的干事创业景象。


(相关资料图)

放眼深圳光明科学城,20多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动能澎湃;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远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机场第三跑道建设争分夺秒。

“多亏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平台,我们今年产业化进展顺利,预计今年营收能从5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左右!”深圳市赛特罗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冬梅面露喜色。

“虽然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还没有完全建好,但等待合作的企业已经排起了队。”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袁海话语中满是期待。

这是创业者和科研工作者们对各自领域发生变化的切身体会。得益于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法宝,深圳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正不断续写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新篇章。

改革释放巨大创新潜能

“对初创企业来说,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尤其生物医药行业离不开很多昂贵的仪器设备。现在中心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平台,还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让企业潜心做技术研发。”张冬梅说,“楼上是实验室,楼下是入驻企业的办公室,楼上楼下的一次串门,可能一个科研创意就被激发,一个转化堵点就被打通。”

这正是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为了解决以往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在全国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产业应用研究,楼下企业孵化聚集。此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深圳经验”推广清单。

“通过建设基础科研设施,培养科研队伍,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产生产业成果的转化落地。”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罗巍说,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坚持产业导向、开放共享,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锚定高质量发展,各种为企业打通创新路径的改革探索在深圳源源不断。2023年3月,河套合作区首次面向全球产业前沿企业开展的“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工作有5个项目顺利揭榜。

“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通过这一科技体制的改革,政企资源得到整合,建立起“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生态,从科研管理制度层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从而释放巨大创新潜能,一些行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共性、前瞻性技术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深圳已推动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部落地,4方面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在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氛围等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3月30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彰显深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2023年1月至2月,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2%,高技术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9.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6%。市场预期加快好转,经济呈现平稳向好开局态势。

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

海上巨轮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岸上龙门吊起起落落忙忙碌碌。2023年以来,位于前海的蛇口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来,由于“大湾区组合港”创新通关模式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珠江内河各港口出口的“二次申报、两次放行”的限制,转变为“一次申报、一次放行”,有效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调度和衔接,优化了跨境贸易通关时效,为进出口贸易商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通过‘组合港’平台,出口贸易中转时效由原来平均4.5天缩短至2天以内,湾区内流转时间节省50%。同时,码头企业可以更合理安排国际班轮与内河驳船之间的衔接,减少货物在港口停留时间,将平均堆存期5.7天缩短至2天以内,大幅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金融壹账通南区总经理方红表示。据了解,目前平台已经服务大湾区进出口企业超5000家,吞吐量超31万标箱,每年可为企业节省2400万元报关成本,为班轮公司减少集装箱成本超4500万元。

这是深圳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一个缩影。当前,深圳正加大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力度,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力应对西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的经济科技“脱钩”等挑战。

2022年,前海综保区进出口总额2352亿元,增长48.8%,单位面积产值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口岸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增长48.6%;实际使用外资58.7亿美元,占全省21%。

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大湾区首家外资独资基金销售公司、大湾区首家金控公司招商金控等落户前海。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上线大豆品种,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结算,累计交易额11.6亿元,成交量25.6万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出台金融支持前海30条意见,全面提升前海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

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支持和保障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适用域外法律、跨境司法协助等实现突破。深圳国际仲裁院2022年受理案件总争议金额达人民币1272亿元,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以业务合作方式引入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等境外知名仲裁机构。

科技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在科创方面必须海纳百川,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聚集,同时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好的科创环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深圳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结合新兴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的“大手笔”。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10台功能岛正在昼夜不停地工作。生物实验常用的移液工作站、离心机、封膜机等,全都集成在功能岛上,机械臂代替了人力,不但速度快,而且能确保实验数据的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

“这是全球在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合成生物平台,我们一方面希望利用这些设施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希望能支撑起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袁海介绍,除了具备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平台,设施也正在搭建一整套运营服务体系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方案设计、工艺开发、检测服务、数据服务等,不仅面向科学用户,同时也面向产业用户开放,因此平台一经启用,前来寻求支持与合作的企业、创业者会络绎不绝。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以下简称“光明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郭锴和团队成员正研究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碳评级排放,来解决碳汇指标监测、评估的问题。

“科学城科研机构资源密集。”郭锴说,光明实验室作为开放的平台,可以支持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也可以广泛结合企业、产业的应用性需求,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让科技成果更加丰富。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2022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亿元,同比增加49.13亿元,增长67.4%。仅华为一家企业2022年的研发费用支出就约1615亿元,占其全年收入的25.1%。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元。2022年年底,华为的研发员工超过11.4万名,占员工数量的55.4%。压强式研发投入,确保了高质量的业务发展,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表示:“面向未来,我们有压力,更有信心!”

2023年,深圳正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新征程上的深圳将继续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再次以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迎头赶路,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书写“深圳答卷”。(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