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闯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路_全球热点评

鄂尔多斯:闯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路

经济参考报记者 任会斌 朱文哲 呼和浩特报道


(资料图片)

2023年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大会由国家能源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新能源时代 世界新未来”,会上多方面、多角度探讨新能源新材料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促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大会为各地分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提供了平台。”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苏翠芳说,鄂尔多斯市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富集,是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地级市,2022年,全市生产原煤约7.8亿吨、天然气约300亿立方米。过去,鄂尔多斯市以生产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基本为空白。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依托现有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培育和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要素,在构筑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上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立足传统资源和产业优势,把延长资源类产业链与创新驱动、节能减排相结合,以煤为基,多元转化,培育和壮大煤基新材料产业,实现煤由黑变“绿”。

鄂尔多斯是中国布局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我国首批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国家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项目,大部分建在鄂尔多斯市,全市现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生产精甲醇1340多万吨,煤制油产量达到354.9万吨,聚丙烯、聚乙烯树脂和乙二醇总产量达到350多万吨,新型煤化工产业规模领跑全国。

这些新型煤化工项目的清洁生产和环保标准高。比如,国能集团旗下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配套建设了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成功。久泰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成功后将带来煤化工降碳技术革命。

与石油相比,煤炭的特点是碳多氢少,但是,碳元素却是生产新材料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立足资源、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现已形成煤基烯烃材料及下游高附加值产品链,煤基石墨烯材料、碳纤维材料、聚酯纤维等一批产业链,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也日益多元、高端。

二是用好传统能源产区向新能源、新材料基地转型的辩证法,化发展劣势为绿色低碳发展优势。

鄂尔多斯境内沙地荒漠面积大,有不少采煤沉陷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大力建设沙地光伏、沉陷区光伏项目,已获批两个千万千瓦级国家大型风光能源基地。

2022年12月,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这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2022年底,鄂尔多斯市光伏和风电装机分别达到339万千瓦和205万千瓦,其中当年即新增新能源装机212万千瓦,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113.5%,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市大力培育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链,以绿电制“绿氢”,以氢换“煤”,减碳增效,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跑出“加速度”。宝丰能源启动建设全球首个绿氢替代煤炭生产烯烃的项目,久泰集团等一批企业也在推进以“绿氢”替代煤炭的化工项目。

随着风光氢储产业的发展,鄂尔多斯市已成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投资热土,硅材料、光伏组件和风机制造、氢能等上下游产业项目不断集聚,隆基、远景、协鑫、株洲时代新材料、中车、陕汽等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已经落户。

三是鄂尔多斯市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开发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提供难得的平台。

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城镇、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散布其间,交通、能源、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好,农业、牧业、工业、矿业、服务业等业态多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应用潜力巨大。

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落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于2022年4月8日正式建成投产,风电、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直接为园区提供80%的能源,剩余20%的能源需求通过电网回购“绿电”解决,为“双碳”战略下工业园区转型、构筑风光氢储新能源体系、拓展新能源应用等提供了宝贵探索。目前,远景集团已联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必维集团发布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相关模式和标准将向国内外推广。

鄂尔多斯市有8个工业园区、300多座煤矿,运营的重卡、工程车等车辆达30多万辆。工矿企业、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的运输路线相对固定,通过“风光氢储+”模式,可为氢能、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汽车,以及无人驾驶车辆研发、试验和应用场景开发提供巨大空间。内蒙古圣圆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兴建了内蒙古首家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目前企业每小时可产氢2000立方,可满足60辆氢能重卡用氢需求,有力促进了氢能重卡研发、应用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管理。

四是助力资源型地区探索集聚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的政策体系。

新能源新材料上下游产业所需的人才相对不足。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化落实“科技新政30条”,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优厚待遇引才留才,建设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建立氢能源储运应用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逐步构筑起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为鄂尔多斯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